“补偿”杠杆撬动中医药大事业

发布时间:2013-04-08    浏览次数:5017
       作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浦东用经济杠杆,撬动了中医药事业良性发展。中医药补偿机制试行2年来,浦东各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门诊量显著增加,更多患者享受到价廉质优的中医服务。

  2010年7月22日,浦东成为全国第一家申报、第一批挂牌的“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内的一批专家认为浦东“底子好,潜力大”。当时,浦东得到了一个先行先试的机会——率先尝试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具体补助办法,实行中医药项目报销优惠,双管齐下,使百姓得到更多更好更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浦东新区积极探索发挥中医药优势机制,于2011年制定了浦东新区中医药特色服务专项补助试行方案,以“补项目、补重点、补特色”为补助原则,遴选中药饮片处方和20个常用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当年兑现补助经费650万元。2012年,补偿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医诊疗项目和推广应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并覆盖至区属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补偿经费提高至800万元。同时,中医药诊疗项目均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村卫生室基本药品目录中的中成药品种数由原30种提高至52种。此方案实施后,推拿、针灸等非药物类服务量增加了22.9%。记者在社区走访中发现,两年来增加的不仅仅是数字,还有实力——作为和居民距离最近的基层医疗机构,浦东各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抓住了这一轮政策契机,中医药科室的软硬件实力都得到了提升。

  腰腿痛作为常见病,推拿、针灸的效果最明显,中医的非药物疗法需求量很大。可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没有“动力”。已经在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十几年中医的杨燕青医师分析:“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一次的费用为50元,医师累得满头大汗,收入还不如西医开上几张方子。”随着中医药补偿机制的落地,经济杠杆起了作用。该中心主任陈国良坦言:“中医药服务有了额外补贴,医师的积极性提高了,中心也有了发展中医药的动力。”2012年,该中心申请了浦东新区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资金,将原来230平方米的中医药服务区扩大到640平方米,同时引进了3名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结果,中心的中医门诊量立刻增加了114%。尤其是骨伤、针灸“供不应求”,连浦西的患者也慕名而来。陈国良告诉记者,2011年该中心得到中医药补偿8万余元,2012年则为20多万元,“患者不增加一分钱,得到的却是称心的服务。”

  中医药补偿机制不仅推动浦东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带动了浦东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浦东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张江生物医药园区为立足点,加快中医药产研结合步伐,促使企业将研发成果直接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