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力推“十二五”中医药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2-01-20    浏览次数:4931
        本报讯  (通讯员吴文超)近日,重庆  市卫生局、重庆市发改委印发《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医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根据《通知》,“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从8方面着手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建设与长江上游医学中心和“健康重庆”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市中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建好市级中医龙头机构。加强区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万州、涪陵等区县中医院改扩建在建工程,推进市中医骨科等13所区、县中医院改扩建工程。加大中医院设备投入,提高现代化诊疗水平。力争5年内新建成三级中医院5所、二级甲等中医院8所。 

  二是大力提升中医药教育水平。整合中医药教育资源,研究组建重庆中医药学院,提高中医药教育总体水平,增强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能力和凝聚功能,带动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建成培养中医药专科层次人才基地,为基层输送大批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调整现有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专业结构,加强中医护理、药剂、推拿按摩、保健等方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满足市场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需求。

  三是着力打造中医药名牌。推进第二批国家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培育3~5所区县中医名院,积极打造中医名科,多举措培育造就一批市级、区级中医名家,力争开发5~10种中医名方。

  四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打造中医药高端人才群体。加强中医临床骨干人才培养,进修培养中医临床骨干;提升乡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水平,培训提高基层中医人员。建立相应培训基地,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和中医护士培训;强化中青年中医药人员跟师带徒;引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广泛开展西学中。 

  五是大力提升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整合中医、中药科研资源,联合攻关,共同研发,形成5~10个优势病种,开发5~10个中药新药。强化国家级重点研究室、三级实验室、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研究室的建设;研究整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六是继续创建中医药先进单位。积极推进国家和市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实现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重点建设5个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七是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市中医博物馆、中药植物博物馆、名医馆等中医文化建设项目。强化中医文化和信息化示范单位建设,积极推出中医药文化优秀作品。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建立中医药政务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医院基本数字化。 

  八是大力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防治重大疾病和多发传染病,支持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中心”。鼓励企业开发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展药浴、药膳、保健按摩等传统养生保健服务项目。 

  同时,通过加强领导、营造中医事业发展良好环境,加大中医投入,多方筹集发展资金;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报销项目和降低起付线;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价格措施,新增一批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适当提高中医药传统治疗技术的服务价格;深化改革,适当放宽中医药机构的设置,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独立的中医药机构;强化内涵建设、改进服务模式,调整服务结构,强化行业监管等多举措,推进“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深化改革、突出特色,中医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中医资源总量大幅增长,中医药资质专业人员、医院固定资产总值、设备总值较“十五”期间均有较大突破;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健全,基本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区县中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中医科为基础,民办中医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人才队伍和科技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中医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