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之医疗器械:满园春色藏不住

发布时间:2011-03-07    浏览次数:5225

“‘十二五’将是医疗器械发展的春天。”不少业内人士乐观地认为,在新医改和“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支持下,医疗器械行业将获得更好发展。而不久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刚发布《血液透析设备》等96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力促医疗器械行业立体升级。

分析人士指出,近10年来,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指标的复合年增长率都在11%以上,未来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预计将占总人口比重的12%,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技术革命等因素将形成合力,成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长期快速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走进春天里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10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从2001年的187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355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8.35%。即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和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依然实现6.99%和7.02%的增长率,高于同期药品市场增长率。

从2000~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翻了近6倍,复合增长率高达21.1%,增速超过同期全国药品市场规模的增速。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只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与全球医疗器械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42%相去甚远。

这表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业内人士认为,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器械配备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医改政策将在短期内刺激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此外,“十二五”规划将力促行业集中度提高,假以时日,具备优秀基因的中国本土企业将脱颖而出。

“内生因素将推动医疗器械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陶笃纯指出,在国民对健康的态度积极、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技术革命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医械产业需求将得到持续放量。

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企业多且散,竞争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存在过度竞争。且医疗器械国家标准相对匮乏,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多发。今年1月4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02~2010年仅血液透析装置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就有487份。

莫尼塔医药行业分析师沙江认为,早前发布的96项国家标准有助于提高促进行业集中度,利好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但关键在于执行,具体要看政府是否有决心把这些标准落实下去。

早前工信部、卫生部和药监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将推进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培育200个以上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医疗设备。交银国际认为,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产品将因此受益。  

发力中高端

新兴医疗器械市场的崛起,已经得到主流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的高度重视。2009年,跨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医疗器械销售收入达到122亿美元,中国约占所有销售收入的四分之一。在目前的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高端医疗器械占据主流。

从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的市场份额;骨科和植入性医疗器械占据13%的市场份额;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占据。

莫尼塔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医疗器械在医药板块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突破,进口替代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取得高速增长的主要机会。而各国降低医疗卫生费用,也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对此跃跃欲试。安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迈瑞在国内高端监护仪市场占有率达49%,五分类血球仪、全自动化仪和彩超等核心产品的部分自主创新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端耗材产品龙头山东威高也正通过与美敦力的合作提高技术和品牌影响力,渗透高端市场。

据卫生部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的死亡原因构成中,心脏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杀手,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而我国绝大部分心脏病人没有安装相关器械,器材和手术费用较高和报销比例偏低是造成心律管理器械使用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沙江认为,随着国内厂家技术实力的提升,产品质量逐步接近进口产品,公立医院改革后医院选择高价医疗器械的利益驱动下降,以及可支配收入提高和医保报销比例提升带来的支付能力增强,未来几年有可能出现国产心律管理器械的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