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燕群,刘晓晖,吴其恺,刘志超,温祖符,傅佳鹏,陈义兰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西医肝病科,广东 深圳 518020)
作者简介:郑燕群(1972一),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临床护理工作。
【摘 要】目的:观察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9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用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肝区局部治疗,1次/d,每周6次,8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肝脾脏门静脉B超检测结果的变化,采用综合积分法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ALT活性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TBi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肝纤指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肝硬化;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10)07-0195-02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它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索长期或反复地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及弥漫性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和肝脏质地变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近年来,我科对肝炎肝硬化患者联合使用DSG—lI型肝病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者均为我院肝病科2008年1月一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男72例,女24例,年龄32—68岁,诊断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议修订的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标准[1]。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7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1例,乙型重叠丙型肝炎肝硬化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采用护肝、抗病毒、抗肝硬化治疗,如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等静脉滴注护肝,符合乙肝抗病毒的用核甘类似物抗病毒,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安络化纤丸等抗肝硬化。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杭州大力神公司DSG—II型)肝区局部照射和针对性护理,1次/d。每周6次。
1.2.2 操作步骤
①将治疗仪推至床旁,接通电源;患者取平卧位,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充分暴露肝区;②调整好治疗照射的角度和距离,一般正对肝区照射,距离为20cm,将脉搏传感器夹在患者食指或中指上,手心朝着有脉搏传感器连接线的一边;③按动电源开关至“I”位,显示屏亮;调节仪器参数,采用全调制、全功率工作方式,根据医嘱设定时间;④按动启动/停止键,使照射光随脉搏信号有明显“暗一亮一暗”变化即可。
操作注意事项:①对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者、光敏感性患者、发热性疾病、出血性倾向的疾病、疾病危重阶段的患者应慎重使用;②在治疗照射时,患者眼睛应避免红光直接照射:③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④避免光能发生器直接照射脉搏传感器,以免造成干扰;仪器避免潮湿,避免较强震动。使用完毕关闭系统并切断电源。
1.2.3 护理方法
①治疗前准备。治疗前详细询问病史,排除心血管、肿瘤、内分泌等严重疾病禁忌证。向患者介绍治疗仪的治疗方法及工作原理、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嘱患者排空膀胱,身心放松,保持病室安静;②治疗期间的护理。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呼吸、脉搏情况,询问其感受及治疗反应,指导患者充分休息,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合理用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以利于疾病的康复;③治疗后观察患者照射局部皮肤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止局部皮损。
1.2.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乏力、纳差、腹胀、胁痛等;②肝功能生化: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等;③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一C);④腹部彩色多普勒测定,包括肝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宽度(由专人负责采用西门子G60S彩色多普勒)测定。
1.2.5 评价方法
治疗8周后根据以下疗效标准评价综合疗效。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肝纤维化指标好转。肝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宽度恢复正常;有效: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50%,肝纤维化指标有所好转,肝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宽度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者。
1.2.6 统计学方法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
两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治疗组腹胀、腹水、胁痛改善显著,对照组纳差、胁痛、腹水有明显好转,两组纳差、腹胀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n)
组别 n 乏力 纳差 腹胀 胁痛 腹水 |
治疗 50 治疗前 36 33 32 26 18 治疗后 27Δ 24*Δ 21☆# 15# 8 对照 46 治疗前 34 33 30 18 14 治疗后 29 25Δ 26 13Δ 8# |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都有改善,治疗组HA、PCⅢ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的比较(X±s)(ng/L) 组别 n LN HA PCⅢ Ⅳ-C 治疗 50 治疗前 171.3±43.5 263.4±31.2 188±35.4 125.7±34.2 治疗后 125.2±32.9# 167.3±28.7*# 135.3±24.7☆# 84.3±24.7∆ 对照 46 治疗前 168.3±41.7 261.7±38.9 185.3±26.9 118.2±41.1 治疗后 143.4±38.6∆ 196.5±46.3∆ 166.3±27.4∆ 89.4±37.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脾脏、门静脉、脾静脉大小的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宽度均有改善,治疗组肝右叶斜径、门静脉宽度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脾脏、门静脉、脾静脉大小变化的比较(X±s)(mm) 组别 n 肝右叶斜径 脾长 门静脉宽度 脾静脉宽度 治疗 50 治疗前 117.2±10.3 154.4±21.2 15.1±3.2 11.7±3.2 治疗后 128.3±13.7☆# 145.3±18.7∆ 13.3±4.1*# 9.3±2.7∆ 对照 46 治疗前 118.1±11.5 156.7±18.9 15.8±5.3 11.8±4.1 治疗后 120.6±9.4 152.8±16.3∆ 14.3±4.4∆ 9.9±3.8∆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 3 讨论 当前肝硬化仍是临床治疗难点,西医主要针对其并发症治疗,近年来我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有较大进展,甚至可以部分逆转肝硬化进程,改善患者预后。中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往往参照“胁痛”、“癜积”等病症,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瘀血阻络,肝血瘀阻是肝硬化的本质,实质是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与变性及微循环障碍。因此,改善微循环是治疗肝硬化的重要措施。近年非药物疗法在周内外日益受到重视.生物信息红 外肝病治疗仪能自动提取患者的生物节律信息,用红外线透射组织。使肝区部位获得红外波能量,改善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肝血窦的血流量增加[2]。通过发出与患者心律同步的生物信息电磁能,根据不同微循环脉动信息状态,控制近红外照射波的频率、功率、强度和能量计时,提高了人体对光波的透过、吸收率,把特定辐射能量带到肝脏,在病变部位产生生物学效应。从而改善肝脏的生物化学反应[3]。它能使肝脏的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加,使肝脏的氧和营养物质的供给得到改善.从而能修复受损的肝细胞,恢复肝功能[4]。 我们观察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具有明显改善.有效缩小的肝脾肿大及扩张的门、脾静脉管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DSG一Ⅱ型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和肝纤维化指标,提高临床疗效,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赵长青,薛惠明,顾宏图,等.电脑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对正常人肝血流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5):290—291. [3]贺劲松,周大桥,高辉,等.DSG-I型物信息肝病治疗仪对肝炎肝硬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4):234—236. [4] 田甜,徐列明.DSG—I型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促进小鼠肝脏微循环的实验研究[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1):729—730.